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北京市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专场。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海淀区拥有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全市80%以上,通过备案大模型57款,占全市七成、全国近三分之一。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说,海淀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有21家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拥有一批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全市超80%以上,人工智能领域AI2000全球顶尖学者101人,占全市80%以上。
目前,海淀区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部署,通过备案大模型57款,占全市七成、全国近三分之一。2023年,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集群。
唐超表示,当前,海淀区按照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和全市统筹安排,正在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重点聚焦算力、数据、技术、应用、生态等方面强化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占先发展,积极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布局方面,海淀区建设了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目前3500P算力已经部署就位,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提供服务。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海淀揭牌,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语料中心和数据运营平台,创新全流程数据运营管理机制,汇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多措并举促进数据开放共享。
同时,推动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与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上加强合作,做好承接和创新示范。“区内清华、北大等高校和智源院、通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理论探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全球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以及‘太极-II’光计算训练芯片等一批原创成果。”她说,“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攻关,涌现出抖音豆包、百度文心、快手可灵、智谱GLM-4、月之暗面Kimi、百川Baichuan4、生数Vidu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基础模型和头部应用。”
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方面,唐超介绍,海淀区发布了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启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加速器。积极推动大模型在教育、医疗、政务、文旅等公共领域落地,探索科研公关、医疗辅助诊断、工业制造检测、金融合规等试点应用。同时出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搭建具身智能创新平台,加快“脑-身”一体协同联动;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新药研发、材料设计等领域应用,加速赋能实体经济。
此外,海淀区还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实践探索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街区发展,用大模型思维建设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在中关村科学城南部具备顶级人工智能资源、国际互动最紧密的53平方公里范围,集中打造“两区一带多点”格局,即五道口、大钟寺2个先导区,一条京张遗址公园创新交往带,以及北大西门、学院路、知春路若干创新片区。“近期即将亮相东升AI小镇会客厅和‘百年京张 AI潮生活’活动,增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感和体验度;年底还将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软硬件协同环境同步建设。”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