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2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价值化,我们在行动”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随着"1+3"政策体系的全面落地和全国数据登记平台3月1日的试运行,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已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入实质推进期,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要素流通生态。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公开印发《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规范(试行)》《关于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构建起以《意见》为核心的“1+3”政策体系,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增值化利用的政策依据、实施路径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明晰。
在制度创新层面,国家数据局牵头构建的"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框架取得实质性进展,21个省级行政单位已出台配套实施细则。通过政务数据共享精简基层报表30%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一次填报多方共用"机制开始释放行政效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创新研发的"数据保险箱"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可用不可见"技术范式,为敏感数据流通提供了安全解决方案。江西首创的数据成本核算模型,系统破解了数据定价难题,其构建的12项成本要素指标体系为全国数据资产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应用深化呈现出多点突破态势,40个国家级示范场景覆盖金融、医疗、能源等10大重点领域。福建分级开发模式催生的"金服云"平台已发放贷款7000亿元,验证了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的倍增效应。在民生领域,医疗健康数据脱敏应用使AI辅助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家政服务信用认证体系覆盖1.4万从业人员,展现出数据惠民的实际成效。气象部门开放12PB高价值数据,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深圳无人机物流延误率下降40%的案例,凸显出公共数据开放的战略价值。
区域实践形成特色发展格局,重庆作为西部数据流通枢纽,通过建设数据要素产业园集聚30余家头部企业,50亿元交易规模验证了区域市场活力。福建作为首批国家试点,1800亿条政务数据的统筹管理创造了"三统一"机制样本。江西在医疗数据应用领域建成国内最大基层智慧医疗系统,年产生15亿条数据资源,为商业保险精算和药品研发提供了全新数据源。
面向"十四五"收官之年,会议明确了三大攻坚方向:推动公共数据产品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门槛,培育百家具有行业引领力的数据要素企业,建立覆盖主要产业的数据流通标准体系。随着数据登记平台全国联网运行和卫星原始数据等新型数据资源开放,我国正加速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中国方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场改革不仅重塑着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更在深层次上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