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工业制造 >> 正文
除了健康码,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还能如何助力抗疫?
  • 财经国家周刊
  • 2020年2月22日 12:11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应急医疗物资的生产调配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能够通过全面连接产业体系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快速精准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数据信息,有效提高紧急状况下的关键物资配置效率,从而大幅提升国家面对重大疫情及其他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粗放模式影响物资调配管理

当前,我国关键物资生产调配管理模式相对粗放。

一是难以实时打通物资供给和需求信息,数据孤岛现象严重,调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在供给侧,难以实时全面掌握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数据、被征用的非指定生产企业数据、原材料数据、全球相关产业流数据等;在需求侧,难以实时全面掌握医疗机构数据,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需求数据,社会大众需求数据等。目前关键物资的调度分配主要依靠统计企业单位上报数据和人工估算,数据割裂且共享难度大,难以保证调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尚未精准实时掌握关键物资仓储物流和分配情况。当前,尽管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最大可能保障了疫区人员的医疗防护物资供给,但由于对口罩、防护服等关键物资的日常生产销售和库存缺乏详细掌握,对于物资的物流和分配情况难以追踪,对于物资的发放和消耗了解不够准确及时,导致医疗关键物资的分配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部分一线医疗单位仍然出现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匮乏的情况。

三是没有快速打通关键物资生产各要素,产量无法在第一时间大幅提高。政府与企业间缺乏对接机制,也不掌握市场信息,难以对关键物资生产所需各要素的分配形成有效调控。如我国急需快速扩大口罩产能,然而口罩生产企业难以迅速掌握上下游信息,原材料供给不足,以致无法及时扩大产能,一些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也难以快速转产。

四是缺乏对关键物资信息的精确掌握,做不到全局调度优化。本次疫情,部分地市疫情较轻,但仍疯抢口罩等急需物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此情况下若能有效统筹全国各地医疗防护物资生产调配,优先供应疫情严重地区,可有效缓解关键物资短缺等状况,提升调配效率。

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提升调配能力

一是有效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为实时精准调配关键物资提供基础。目前已有一些工业互联网企业加入医疗物资调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海尔卡奥斯于1月30日发布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实现医疗防护物资供需精准快速匹配。截至2月8日,平台访问量超过8万人次,吸引了政府部门、各地医院、医疗企业、物流企业等1000余家组织机构上平台发布、对接供需信息,赋能医疗物资生产要素采购,组织高效物流配送。

二是精准掌握关键物资实时物流仓储信息,大幅提升关键物资调度使用效率。通过标识解析、区块链等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在医疗等关键物资生产储存时打上唯一标识,即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了解每一包口罩、每一套防护服的位置、数量、种类等信息,追踪物资仓储和分配情况,并可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其合理性,从而做到高效管控,精准配置。

三是针对性加强关键物资生产原材料供给和产量,快速提升关键物资生产能力。目前为了抗击疫情,助力企业科研生产,已有数十家企业提供240款工业APP供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免费使用,助力相关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管理疫情等,有效对接供需数据,快速复工生产。

三大先手棋

一是保障关键物资供给侧数据获取,建立关键物资生产调配数据动态采集平台和关键物资生产介入机制。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疫情防护物资、医疗器械、重点原材料数据动态采集平台。针对信息化水平不足、无法直接获取数据的疫情防护物资生产企业,提供前端标识智能采集设备,直接在物资生产环节采集数据;针对可以直接采集获取数据的疫情防护物资生产企业,提供边缘采集设备,直接从企业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实现生产可控、质量可控、数据可追溯。建立健全各类紧急情况下关键物资生产企业的管理机制,保证突发情况下有关部门可以立即介入相关企业生产,各类企业可以无缝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生产关键物资所需的原材料等各类要素,优化生产企业排产和扩产。

二是保障关键物资需求侧数据融通,建立健全跨部门应急数据共享机制。出台关键物资数据共享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对接机制和对接标准,实现有关部门、卫健委和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保障有关部门能够实时精准获取关键物资需求数据。

为更好获取需求侧数据,可通过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手段:针对物流企业,提供前端标识智能采集设备采集疫情防护物资大宗物流数据,并按需对接成熟的疫情防控物资经销批发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物流平台中的物流数据;针对销售使用环节,尤其是医院使用环节,实现与HIS(医院信息系统)等系统中疫情防控物资的需求、领用、库存等核心数据的对接。

三是全面加强政府对突发情况的掌控能力,实现关键物资生产调配的高效化、科学化、精准化。加强顶层设计,保障突发情况下政府对医疗机构、各级部门、社会大众、高校院所、企业单位数据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在大数据时代有效掌控物资供需、社会舆情、全球产业链供给等情况。

提升计算能力,加强算法研究,根据各类应急保障平台的关键物资调配数据,建立各类突发情况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指导企业就近生产就近分配,全国统一布局优化关键物资调配,根据社会大众需要结构性调整关键物资生产种类,根据疫情发展预测性排产与扩产。

▲ 2月14日,长沙经开区东方智造港内一复工企业员工从“超影”配送车内取出盒饭 薛宇舸摄

大数据助战抗疫应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向定杰 屈凌燕 吴帅帅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需要科学的资源调度和全方位保障。如今中国社会与2003年抗击“非典”时非常不同,已深度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防控疫情、保障民生及减少因疫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提供了重要支撑。

2月5日,国家卫健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以高效跟踪、筛查、预测疫情发展,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支撑。

此前,工信部已成立了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大运营商在内的疫情防控大数据专家组。

连日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贵州、浙江等地采访发现,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有大量的数据从业者坚守在岗位上。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在疫情态势研判、人员排查防控、物资保障调度、支撑复工复产、有序推动经济运行等方面得到更广泛应用。

“大数据可以重塑我们的应急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波及面广,挑战大。对我们的应急体系和应急响应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而从目前情况看,亟需建立全国性的大数据平台,打造应急体系的“国家大脑”,把现有的各层面各种平台连接起来,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机制下,统一调配各类资源,精准、高效施策,实现应急供需匹配。

编 辑:向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