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 >> 正文
工业互联网硬核来袭 如何解中国制造之痛?
  • 财经
  • 2020年1月7日 17:06

岁尾年初,关于中国经济应否及如何保“六”引发诸多热议。采取何种举措纷争的背后,即整个争议的实质其实是如何在维系中国经济短期增长的必要刺激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能间求得平衡。换言之,在保持必要刺激的同时,如何尽快觅得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中,作为产业升级换代核心抓手的工业互联网被赋予厚望。不同的工业化、信息化起点和进阶路径,决定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不同于欧美日模式。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哪些优势和短板,各方如何扬长补短,IT端、OT端和CT端如何尽快形成合力,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尽快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演进路径,真正成为中国制造业关键赋能者,是从决策层到市场主体普遍关注的问题。

《财经智库》携手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中国信通院副院长余晓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许召元等业内权威,于2019年展开了中国工业互联网调研之旅。调研历时近半年,其间我们走访了近100家制造业企业、数十家工业互联网供应商及相关政府机构,力求全方位展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演进的真实图景,以飨读者,并求教于专家,以期勠力求解中国工业互联网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之道。

——《财经智库》

早上8点钟。一家知名制造业企业CEO像往常一样堵在了上班的路上。移动办公的年代,在车里开个可视电话会议不是难事。但他还需要实时掌握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运转状况,包括来料、库存乃至销售状况。现在,只要打开手机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APP,他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情况、各部门间的动态衔接协调状况,还可以监测到具体车间的设备运行状况。如果他有更多精力,还可以观测物流车队的发车及入库状态是不是正常,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外用户的设备运转状况也可以实时观测到。因为所有的机器设备车辆和各个终端及内外部平台都已经上网在线,可以让管理者通过远程视频或可视化数据模型做到方寸之间一切了然于胸尽在掌握之中。

对于外界人士而言,上述因工业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而生成的场景已足够震撼。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比如脱胎于富士康的工业富联就提出要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六流的全部融合,所谓六流就是物流、人流、过程流、金融流、讯息流、技术流。据工业富联相关人士介绍,他们已经形成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可以把生产经营研发等流程当中的人、事和物全部协同起来,形成全价值链管理和全程实时数据共享。

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而对于那些非龙头标杆企业而言,上述场景中的一些环节已经变成了现实,有些还在努力之中,有些目前从成本收益比与实用性考量尚未列入考虑清单。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到底为何?有什么优势和短板?有哪些演进中的模式?如何更好地实现较优路径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如何实现较佳组合?

动机、动力与动能

如果用一句话来阐明工业互联网的意义,那就是在大数据时代重塑机器、数据与人,数据与数据的关系

近年来,面临劳动力、原材料和环保等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越南等制造业新秀追赶的压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自动化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希望实现在价值链上的攀升,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一二年来的中美贸易战又无形中增加了紧迫感。

在信息化和自动化加速基础上出现的工业互联网,既是一次技术变革,又意味着一场组织变革。像以往的技术和组织变革一样,对工业互联网的热情既源自企业自身的内生需求,又源自市场大环境的倒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阐明工业互联网的意义,那就是在大数据时代重塑机器、数据与人,数据与数据的关系。

在谈到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初衷时,浙江杭州“5G+工业互联网”先行企业兆丰机电负责人表示,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痛点:第一,数据太乱。传统数据分析中各自为政,耗时耗精力。第二,产供销各个环节是以经验为主导的,而不是以数据为导向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第三,人走了,经验也走了,缺乏沉淀经验,经常需要重新培养新人,无序且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

短短几句话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当下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解决信息孤岛打通数据与数据之间协同的问题。浙江中控在实践中遇到过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有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每个工厂几乎都上了几十套各种各样的系统,而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采集、数据库、用户界面,甚至有自己每套的用户名,最滑稽的是一个工厂当中,管IT的副厂长专门有张纸,把各个系统上的用户名密码全部列出来,每天要到不同的平台上去看他所关心的数据或者报表。

而通过打通信息孤岛,将生产、产线、质量、财务等系统的数据连接起来并加以集成,重塑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在变成了全通用的同时,又发挥了倍增效应。

又比如随着上一代工人日益老龄化,如何将他们的制造经验尤其工艺流程方面的一些“独门秘技”传承下来,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据兆丰机电介绍,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原来在整个生产流程当中,很多工艺价值体现不出来,通过数据梳理以后就挖掘了数据新的价值,也留下来了经验,变成组织进一步成长的肥沃土壤。接下来建立在整体认知、工作协同、机器学习基础上的智能制造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通过数据留住并传承老一代工人的经验,制造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转型还有着吸引青年工人的意涵。这本身也是因为人口红利下降的原因,制造业招聘工人不似往日顺遂。据浙江工信厅人士解释,现在中小企业如果不做转型,可能面临无人可招的窘境。现在的90后和未来的00后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倒逼企业必须做出改变,才能去吸引一些人才进来。徐工信息的人士笑言道,现在年轻人适合什么?手机作业,比如手机移动化作业。通过手机APP操作,更符合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马克思所说的传统制造业流水线上“人”的被异化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和纠正。

近年来智能制造成为一个热词,是制造业企业普遍追求的一个目标。智能制造,意味着能在线优化流程,减少不良品率,个性化定制等等。实现智能制造,既包括制造本身的自动化、数字化,又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包括物流的畅通、零库存,而这些的核心都是数据和建模的能力。

据长期深耕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浙江中控集团介绍,从工业的视角来讲,在完成智能生产系统这个基础上,它一方面需要将设备、产品,包括人和设备、虚拟和现实进行连接,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面进行工业的所有数据的大集成,围绕安全、人员、质量进行过程优化,以及资产的优化;另一方面需要同时向工厂外延伸,从厂内工序间的物流延伸到厂外的供应链,产品从厂内的制造到厂外的使用,以及它的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不少企业而言,随着自身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供应链管理顺畅程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企业内外部协同研发乃至共享制造的进一步重视,进入至工业互联网可谓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当然,这个“向外”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中国相对领先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和智慧物流“倒逼”的结果。换言之,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在一段时期相对滞后于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是电商平台的高效和智慧物流的顺畅在倒逼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

而从互联网企业的视角来看,在实现消费互联网的泛在化之后,阿里等其中的佼佼者正在往制造环节进行延伸,利用消费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反身赋能制造业,把最新的IT技术和传统工业领域的制造技术进行融合,加速实现互联网与工业的合二为一,进行生产与网络资源的重新配置。

此外,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勃兴和新一代在线消费者的崛起,智能制造不仅仅关乎自动化的问题,更多表现为适应万物互联实时在线时代的定制问题,也即C2M的问题。而制造与服务也越来越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定制电器、智能家居、比消费者更了解电器运行情况、对消费者行为建模等等都已成为制造业企业不可或缺的话术策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支撑。

编 辑:向坤
[1]  [2]  [3]  [4]